黔东南的汉文化孤岛,每个角落都是历史和美
古城里抬头可见的景致▲
话说自从开始每日坚持朗读背诵古诗词之后,我家儿子碰上美丽景色,终于不需要再用“啊啊啊”或者“哇哇哇”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与震撼了。
(资料图片)
前往隆里古城的路上就是如此,黔东南锦屏县依偎着清水江,沿途河岸风光极美,他就来了一首“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别看景致描述并不相同,这可真的是“跟古人置身同一片天空下”,作者王昌龄当年被贬黔东南龙标县,正是经过隆里时写下这首诗作。
如今,龙标县这一建制已成历史。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廷设置龙标县,属叙州潭阳郡,今隆里一带被纳入其辖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廷建“龙里卫”,归属诚州。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人吴勉揭竿举事,称“铲平王”,古州(今黔东南榕江县)一带十二长官司纷纷响应,数年声威不堕,震动朝廷。朱元璋派其六子、楚王朱桢统兵弹压。也是在此期间,明廷为平叛与开辟“苗疆走廊”,大肆“调北征南”,在贵州设立700多个屯堡,“拨军下屯,拨民下寨”。1385年设立的隆里千户所便是其一,千余名官兵在此屯垦,明永乐年间再次修筑古城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隆盛”之意,“龙里”被改为“隆里”,并沿用至今。
早已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群也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隆里古城,并非没有名气,但即使在旅行旺季,它的游客也非常少,在古城里随处可以独享景致。更重要的是,见多了各种仿古建筑堆砌而成的假古城,隆里古城这种货真价实又高颜值的真古城,第一眼就让人觉得挖到了宝。
古城街巷▲
府衙书院寺庙,一个都不缺
从停车场一走出来,面前就是隆里古城前的大广场。广场上没有人,只见到地上红一片白一片,红的当然是贵州人最喜欢晒的辣椒,白的则是晒冬瓜。
街头随处可见的晒玉米粒▲
正前方的城门是隆里古城的东门,砖石城墙上方是飞檐翘角的两层城楼。最有意思的是,城门外墙几乎全部被绿色的爬山虎所覆盖,中间碑刻显然被清理过,露出“青阳门”三个大字。
这座看起来十分古朴,又因为绿色而增添生机的城门,是我在黔东南地区见过的最漂亮的城门。
青阳门▲
走入城门洞,两侧各有一条大石板凳,堪称古城标配,几个村民坐在这里乘凉聊天。前方大街由鹅卵石铺就,飞檐翘角高高低低呈错落效果。左右房舍都有年头,虽然经过修缮,但仍看得出旧时痕迹。大门上方字样不一,有飞山庙,有三槐第,有指挥第,有苏湖世第……可见旧时职能与来历。
除了一入城门时两侧有三五间勉强可与旅游搭上边的商店和餐馆之外,其他都是民宅。古城居民大白天都开着门,有些可见厅堂,有些庭院深深。门前都有石阶,
路标指示其中一间民宅为“王正甫祖居”,走进去才发现里面正在办喜事。这位王正甫是晚清时的黎平县名流,曾任县知事。他的祖居大门上贴满红色对联与横幅,沿着木板墙厢房间的巷道走进去,厢房的陈旧木板墙上贴着新婚夫妇的卡通头像,内院大门上有“孝友维家政,勤劳报国恩”的对联,院里则是婚宴的水牌,古朴与现代的碰撞真是有趣。
王正甫祖居与婚宴水牌▲
陈旧木板墙上贴的卡通头像▲
沿着这条东西向大街前行不远,便是古城的核心地带,一排建筑坐北朝南,不但位于大街中间位置,还面朝一条南北向大街,两条大街形成的丁字形构成了古城的主街。一般来说,一座城里只有两条大街的话,交叉都是“十”字形,隆里古城却是个例外,南北向大街并未贯通全城。这是因为“十”跟“失”同音,隆里旧日作为军屯,城池可不容有失对不对?开“丁”字形大街就不一样了,有“人丁兴旺”的含义。
说到讲“意头”,隆里古城回避的可不仅仅是“十”字。古城有四道城门,我开始进入的青阳门是东门,也是旧日官员与军队的入城之门,取紫气东来之意。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正阳门,二者都有瓮城设计,利于防守。北门虽有城楼,但常年不开,因为“北”与“败”音相近,也是屯堡的忌讳,所以从来不开。
古城的正阳门▲
大街中心这排坐北朝南的建筑,分别是观音堂、城隍庙与千户所。作为驻军屯堡,千户所是隆里的行政和军事中心。如今经过修复后,正堂悬挂着旧时千户所所辖区域地图,后面还有军械库等。至于观音堂与城隍庙,则是旧日隆里民众祈福之地。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在千户所斜后方的龙标书院,它也是隆里古城的颜值担当。
龙标书院的大门是三层古牌楼式,水墨画与书法布满墙身,簇拥着“龙标书院”四个大字。唐朝时期设置的龙标县早已消失于历史,龙标书院则让这个历史地名得以用文化的方式流传。王昌龄被贬谪龙标后,虽然内心悲愤,却并未沉沦,而是融入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推动着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他为了教化当地民众,创建龙标学宫。虽然学宫后世几经毁建,但文脉始终不绝。
龙标书院▲
深受熏陶的隆里,成为黔东南著名的文化之乡。清幽雅致的龙标书院里,如今仍存“隆里书局”旧址,还有洗黑池与鹏程桥。后世隆里文人时常以诗寄情,怀念王昌龄对这片土地的教化之功。
比如乾隆年间的黎平府举人胡定之,曾任四川岳池知县,回乡省亲时至隆里古城凭吊,就写下《龙标祠怀王少伯》:“赋献来迁谪,诗名纪盛唐。故巢辞锦里,别业寄遐荒。古木云岩寿,山猿月夜狂。传言居止处,翰墨带泉香。”
更重要的是,王昌龄成为了后世隆里文人效仿的楷模。清雍正三年(1725年),隆里举人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之职告老回乡。这位曾任两淮盐运司盐法道道台、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要职的隆里人,全部家产不过十几箱书。同僚见其清贫,便相赠银两。张应诏将赠银购置各种农具,带回家乡分送四邻。其后,张应诏重建龙标书院,承继王昌龄“传教授学,以变风俗”之举,并捐书2300余卷,捐良田12亩作为学田。
龙标书院内部▲
古城街巷的生活气息
相比旧时行政与文化,我还是更偏爱隆里的浓厚生活气息。就在千户所对面,是隆里的古戏台。飞檐翘角、挂满灯笼的戏台本是古城标配,没什么特别,多半时候都是“专供游客拍照”的所在。可隆里戏台前的广场上,晒着乡民的辣椒和冬瓜干,立刻就不再是“游客专属”。
古戏台广场上晒的辣椒干与冬瓜干▲
如今的古戏台已被辟为隆里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隆里古城来头不小,是中国与挪威共同建立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作为博物馆学界开发的一种新博物馆形态,它是对小区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形式,受保护区域就是一座生态博物馆。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政府在贵州共同建立了四个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便是其中之一。生态博物馆形式决定了隆里古城的方向,它不走商业开发式的道路,而是始终保留着当地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生活常态,保持着“真正古城”的形态。
曾有人说,隆里古城是黔东南的“汉文化孤岛”,此言不虚。明代卫所并不仅仅是军队驻守之地,军人家眷也需随军,成为军户,子孙世代为军。这种严格的建制一直持续到明亡。直至清初,清廷废除卫所制,“龙里”也易名“隆里”,隆里人才由“军户”变为“民户”。
当年的军户多半来自江南地区,也承继了江南文化。在当时的黔东南地区,苗族和侗族代表着人口和文化的主流,隆里出于防御需要,守军很少与当地少数民族来往,因封闭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也因此保留着黔东南难得一见的汉族文化,生活形态迥异于周边的苗寨和侗寨。
古城门里往来的乡民▲
看建筑便能看得出这巨大差异,随便找一条街巷,站在路口放眼望去,都是白墙青瓦,高大的马头墙占据着制高点。
千户所对开的南北向大街名叫南门大街,与东西向大街一样,“关西第”“科甲第”“书香第”等挂着名号的大宅分列道路两旁,这些古建筑多半都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隆里古建筑群”。
关西第门▲
远离家乡的千户所军人,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来历和价值观。“关西第”“苏湖世第”“会稽第”等记录的是家族的起源地,打的是郡望,“科甲第”打的自然是名望,“书香第”则是家风的展示。
书香第▲
这些大宅,随便挑一间进去都不会失望。书香第三间三进两天井,双重檐出水,堂屋有各式花窗。大门前有一对石锁,刻有“连中三元”与“连升三级”字样。始建于清代,1912年重建的科甲第,三间两进式,屋后花园精美。
宅院内部▲
古城的其他街巷里也散落着一处处这样的大宅。比如东北角的陶家院是清末木商陶明哲的住宅,三间搭两厢式,木板花窗非常精美。
有趣的是,这些大宅里都少不了几样东西:天井肯定有个青石防火缸用于储水,房屋内有暗沟可供排水,而且每座宅子都有后门,后门又户户相通,便于战时互通消息和撤退。
细看这些民居建筑,多半有着徽派建筑的特征。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灰瓦兽脊、飞檐翘角马头墙,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厘米,宅基都高出地面,还有门窗上方的精美雕花,都有着浓郁的江南韵味。
隆里古城除了民居多,寺庙和祠堂也多。如今城中仍保留着五座宗祠,包括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与陈氏宗祠。十一座古庙则是大庙、城隍庙、文庙、武庙、魁星楼、木马庙、玉皇阁、二郎庙、飞山庙和五显庙等。无论寺庙还是祠堂,都是汉文化的体现。
陈氏宗祠▲
宗祠里我最喜欢的是建于乾隆年间的陈氏宗祠,它的古牌楼式大门与龙标书院相似,但古朴沧桑得多,大门上方绘有“德星堂”匾额。
古城街巷的路面也暗藏玄机,它们普遍是以鹅卵石铺就的花街路面,镶嵌着各种图案。数百年踩磨后,卵石看似都已光滑,但晴天不藏灰,雨天无泥泞。最有趣的图案是南门大街上的蜈蚣图案,蜈蚣首尾贯穿大街,几近百米。据说这条蜈蚣象征着吴三桂(吴公),隆里人作为明朝移民,痛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因此在街面砌出蜈蚣图案,天天以脚踩之。
当然,在隆里古城里晃悠,无须有任何目的。大宅、祠堂、寺庙和街面图案都可以偶遇,最迷人的其实是街巷里的那些细节。
或宽或窄的街巷,新旧杂陈的建筑,民宅前闲坐的老人,台阶上嬉戏的孩子,西门与南门的门洞下聊天的乡民,路边晒着的玉米粒与辣椒,慵懒的猫咪,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刻在心头。
街头的猫▲
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在一条狭窄街巷里。砖墙木墙交错,坡顶、马头墙与杂乱电线共同构成天际线,一间宅子前种满植物,一盆盆花花草草生机盎然,一位老妇人正在为它们浇水。相比那些假古城假古镇里的喧嚣,这样的俗世生活才是我最期待见到的。
古城里我最喜欢的场景▲
作为曾经的军事屯堡,隆里古城早已不复昔日威严。但在漫长岁月里,它将历史、宗教、文化与风俗牢牢留住,成为黔东南独一无二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还将延续下去。
标签: